再論太極拳之難 2004.9.25
熊衛 刊登時間:2004/9/25
太極拳難,難在那裡?難在難以瞭解絕對放鬆之必要。
太極拳或「太極導引」的鬆,不只是心意的放鬆或四肢身體的放鬆,而是透過扭轉絞動,將全身關節、脊柱、肌膚、骨縫間僵硬處,一點一滴地逐步摧毀,使先天炁得以自發震動,通行無阻,能積、能蓄、能遣、能用的鬆。
這種鬆,在練習時,每一動作都要從湧泉,經足踝環繞小腿至膝,環繞大腿到胯,環繞腰到脊柱、到肩、到肘、到腕,節節相催,透過悠遠緩慢的螺旋式的旋轉才能鬆。
拳經告訴我們,要氣沈丹田,要虛靈頂勁,也就是意識往上提,氣要往下沈才能鬆。這種鬆當然不是著力旋轉扭絞的鬆,而是意識的導引,配合身軀的動作,不能有絲毫拙力的鬆。
可是許多修習者皆不願相信,他們總是暗自放進一些力氣,以為這樣可以快一點摧毀身軀的僵硬處,早日到達鬆的地步。
就短期而言,著力的練習,比不著力的練習似乎有較明顯的進步。但是就長期而言,長期的放鬆練習比長期的著力練習,功效反而大得多了,所謂「先行而後至,欲速則不達」就是這個道理。
因為著力的練習,一開始雖然可以鬆脫關節,但也容易傷及韌帶;雖然可以運動到淺的肌膚層,卻無法透到骨縫腰隙,更不要提使潛在的先天炁自發性的震動,漸而觸及動脈而引起全身的震盪了。
因此,「浮陽不動,潛陰始流」才真正能鬆。每一動作均能自丹田盪出,內勁與意氣相結合,所產生的無窮無盡的意識的延伸。這種情況除了絕對的放鬆外,是無法體會,也無法了解的。而「慢到十分,才能快到十分」的說法,當然也是一般人難以接受的。
但是這種鬆到底、鬆到裡、鬆到透,所體認出來的鬆之靜,不會是鬱悶的「枯靜」;而是「動中求靜靜猶動,靜中求動動猶靜」的境界。這不從絕對的放鬆,循著由外而內,由內而外,而至內外合一的修習,更是難以理解。
練習「太極導引」者,千萬不要誤解鬆靜,也不要誤解輕靈,僅從心意或手上下功夫,而不願意從足部努力。古籍上可是明明白白地告誡我們﹕「湧泉無根腰無主,力學到老終無補」,因此從湧泉起,絕對放鬆地逐序上升的環繞旋轉的練習,是無可僥倖的基礎功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