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聽勁與發勁
2004.9.18

熊衛 刊登時間:2004/9/18

聽勁,是身體皮毛的感應,是氣的感應;
    發勁,是由丹田發動的動作。

   所謂聽勁,並非以耳去聽,而是身體皮毛的感應,也是氣的感應。如何才能練至有氣的感應呢?其條件就是要鬆,要絕對的鬆,要鬆透,要鬆到陰中之陰,要鬆到 極靜極柔,整個身軀毫無滯塞處,所以古人闡述以氣聽勁的說法是﹕「聽之以耳,不若聽之以心.,聽之以心,不若聽之以氣」,因為耳所感者實,心所感者虛,以 氣去感才能靈。因為氣無空間故。有了這些條件的鬆,與人交手時,才能找到對方焦點之所在。自己的焦點也就不容易顯現。交手時,就不會比力氣的大小了,而是 以氣去感應對方的動靜,也就是彼不知我,我能知彼了。

  有了自知的條件,然後才能掌握發勁的時機。時機是什麼?拳經云﹕「彼不動,己不 動,彼微動,我先動」。彼不動,就沒有機可乘,彼微動,才是時機。我先動,就是要掌握這微小的機、細緻的機而先發制人。彼不動,己不動,這就是待者無形﹔ 彼微動,就是先者有形﹔我先動,就是已觀察到機會了,然後由客觀的條件,突轉客觀為主觀以為用,這也就是「以靜制動」。

  所謂發勁,並 非以手去推。如果以手去推,僅是局部的動作,如果由丹田發動,才能是整體的動作。這就要先培養襠勁,而襠勁的培養,首先就是要鬆腰、坐胯,襠與胯之間,僅 是一線之牽,而兩側的環跳穴要向外凸出,胯的骨節才能鬆開,襠勁才能上翻,這樣丹田的勁才能靈活運用。能鬆到此一境界,敵人怎來怎樣,不待思索,自然應 去,所謂「舉重若輕,非體之力也,心神之力也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