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太極拳之難
2004.9.24

熊衛 刊登時間:2004/9/24

太極拳難,難在那裡?
難在沒有恆心,只求速效;難在不求明理,只求練習。

學生學拳,常常開口就問,何時才能學會發放外氣?何時才能以弱敵強,四兩撥千斤?對這樣的詢問,我常默然。我認為,大家為了追求健康上實實在在吃苦、流汗來練習是一件好事,其他的走一步算一步,切實去做,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
古人練拳,十年養氣,十年練功,先要由外引內,再由內而外,最後是內外合一。現代人常想不經基本鍛鍊,就先要獲得那麼多,本末倒置那能有什麼真功夫呢?

所 以我常勸學生,先要背誦太極拳論,漸漸地才能悟出其理。古人曾謂﹕「人言此藝別有訣,往往不肯對人表。吾謂此藝無甚奇,自幼難以打到老。打到老年自然悟, 豁然一貫神理妙。回頭試想懶惰時,不是先知未說到。說到未入我心中,我心反覺多煩惱。天天說來天天忘,有心不用何時曉?有能一日用力尋,陰陽消長自有真。 每日細玩太極圖,一開一合在吾身。只要功夫能無間,太極隨處見圓覺。此是拳中真正訣,君試心中細思量。」

另外,太極拳中包含了中國固有的文化。許多人練拳,不肯花功夫在理論方面研究,緊緊抱住師父一開始教的姿勢、口訣,埋頭練去,他們的成就可能也是很小的。

因為易經繫辭有云﹕「易之為書不可遠,其為道也屢遷,變動不居,周流六虛,上下無常,剛柔相易,不可為典要,惟變所適。」我們練拳,也應隨時間或自己身體的體能、先天炁的發動情況而變。

以虛實而言,最初因為體內沒有鬆的現象,故要大虛大實,由外引內;待練至內部有動盪之勢後,再逐漸進入小虛小實;等練至先天炁動,即可由內而外,漸而進到有虛實不見虛實矣。

以 快慢來說,假如練習者一直停滯在慢的動作階段,也不能有大的進步,因為慢動作主柔主靜,氣散全身而不能聚,所以要循序漸進。起先是慢的階段,也就是「有心 求柔,無意成剛」的時期;待內部僵硬現象改善後,鬆的程度已由淺的肌膚層進入深的肌膚層,甚至肩部已鬆透到鎖骨、肩胛骨,脊柱已由尾閭節節上升到大椎骨, 「丹田內轉」(吸提)亦與「氣沈丹田」(呼放)相結合,虛實已調整到兩邊腰隙之間時,練的動作就要快起來,不但要能快儘量快,甚至過渡期的喘息亦不可免。 直到快慢調整到「柔行氣,剛落點」的階段;繼而更進一步到「隱則柔,顯則剛」,心柔則柔,心剛則剛,剛柔無跡可尋的地步才好。

再如方家講究的「上下一條線,百會穴與會陰對準」之說,如果練習者刻意長久不變地去保持這條直線,那將為典要所困,不易練出太極拳的活靈勁來,也不會有勁貫四梢的感覺。所以久練之後,即應依規矩而脫規矩,身軀雖有傾斜,氣勢似寓中正,如風吹楊柳,根在湧泉。

另一方面要能一中有多,多中有一。如單練時之旋腕轉臂、旋腰轉脊、旋踝轉胯、通臂雙旋等,皆統一於「三旋合一」中。但練習純熟後,每一動作都需要九大關節同時旋轉於同一動作中,這在規則上就是規則的不規則,不規則的規則了。

這些都是不斷隨著自己鬆的程度來調整的,因此它不是埋頭苦練,不求明理者所能領悟的。